朱美虹出生於宜蘭深溝村,三歲時隨家人搬離至羅東,之後又到臺北。大學赴台南求學,與先生賴青松相識,兩人後來一同前往日本學習日語。然而,無論是台北的繁華還是日本的異國風情,都未能讓她找到真正的歸屬感。離鄉二十年後,她與先生、孩子回到深溝,開啟了一段全新生活。
「其實我對深溝的記憶很模糊」朱美虹笑著說,「回到這裡,我發現自己像是一個陌生人,重新認識這片土地。」正是這種陌生感,讓她對農村的生活與傳統食物產生了濃厚興趣。她發現家家戶戶會隨節氣變化,自然而然地做不同食物,她開始跟著村裡長輩學習製作豆腐乳、醃蘿蔔等傳統食品,並將這些技藝融入生活中。

一條回歸故鄉的路:豆腐乳
雖然並非餐飲科班出身,但極有天賦的朱美虹,也做出自己的招牌菜:美虹豆腐乳。這不僅是她與故鄉的連結,更是她對傳統食物的重新詮釋。「豆腐乳對我來說,就像一條鋪回故鄉的路」她堅持使用非基改豆腐與自然採菌的米麴,遵循傳統製作方式。
「很多人問我,為什麼要這麼堅持?」朱美虹說:「其實,我只是希望讓更多人感受到食物的真實與美好。」她的豆腐乳不僅在當地廣受歡迎,連遠赴捷克求學工作的女兒,也帶到當地與朋友分享「臺灣味」。

米鬆餅與風土料理:重新定義農村美食
在食材運用上,朱美虹也將米食帶入烘焙。她研發的米鬆餅,以宜蘭當地種植的白米與紫糯米為原料,取代傳統麵粉,不只是發揚米食、也提供麩質過敏者,另一種食物選擇。
她的餐廳「穗穗念」以風土料理為核心,每一道菜都緊扣季節與在地食材。「我們的食物,是風土長出來的。」從夏天的蒲瓜餅到冬天的醃燻臘肉,每一道菜都承載著深溝村的記憶與故事。
朱美虹分享,曾有台北朋友夏日來訪時,看到她種植的兩條蒲瓜,貼心體醒要包起來避免被偷。她笑著回應,村裡鄰居都在種植、都長到馬路上去,隔壁阿嬤一次可以長出50條,「只怕吃不完,不怕被偷!」

與世界的連結 跨國農村交流
朱美虹不只在深溝,也積極參與跨國農村交流,像近期與日本九州合作。「我們發現,無論是台灣、日本,鄉村面臨挑戰都很相似。」通過這些交流,她分享了台灣農村文化,從中獲得許多啟發。

女兒帶捷克朋友到家拜訪,他們透過食物與料理,讓彼此瞭解兩地的鄉村生活,那陣子穗穗念餐廳也曾推出捷克料理。「食物是最直接的語言,它能讓人們跨越語言與文化隔閡,找到共鳴。」

朱美虹的故事,用自己的方式,將傳統與現代、都市與鄉村結合。在「穗穗念」餐廳,每一道菜都是一段故事,每一口食物都是一種記憶。朱美虹用她的熱情與堅持,讓更多人感受風土食物的力量。更多內容歡迎收聽《自綠生活Action Go!》https://reurl.cc/k8VOvq



